【编者按】开放教育是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开放大学的主责主业。学校巩固拓展“新春走基层,体系共发展”专题调研成果,出台了《开放教育优化提升工作方案》,明确了全面提升体系办学支持服务水平十项主要任务。校领导分别牵头推进抓落实,奋力推动全省体系开放教育高质量发展。
近日,广东省教育厅公布了2021年全省本科院校一流课程遴选认定名单,我校文化传播与设计学院的艺术欣赏课是全校唯一入选课程,填补了我校本科教学的空白。学院成立四年来,始终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,创优提质,取得了一批代表性的科研教学成果,为学校建设中国特色一流开放大学贡献了智慧和力量。
以专业建设为抓手,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
学校转型前,各院系普遍存在“重专业,轻学科;重教学,轻科研”的现象,文化传播与设计学院成立时也一样,本科专业仅有1个,多数老师只具备高职教学背景,省一级教科研成果屈指可数。面对困难,学院立足实际,整合全院资源,以建设高水平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突破口,带动全院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。
学院组建了包括省内外优秀专家在内的专业团队,制定了课程→团队→专业→科研“四步走”的专业建设路径,加强与上海交通大学、同济大学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省内外高水平院校的联系,在课程资源建设、人才培养、学术交流工作上开展横向合作。经过七年多不懈努力,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获批省一流课程,科研团队、教学团队和专业全部入选省级建设项目,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专家组高度评价。此后,汉语言文学、学前教育等2个本科专业连续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,数字媒体艺术和教育学等2个专业也于今年获教育部批准建设。截至目前,学院已基本建成以文学艺术和教育学为主体,涵盖7个开放教育和6个高职教育专科专业的学科体系,办学规模、实力和效益不断增强。
以人才引育为核心,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
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核心动力,也是学科和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。学院成立之初,高级职称和博士专任教师占比较低,师资结构失衡,难以承担学科建设重任。学院确立了“培养为主,引进为辅”的人才建设思路,充分挖掘队伍自身潜力,各显其能、各尽其才。
学院连续3年举办教师教学能力大赛,邀请校外高水平专家担任评委,同时通过评委点评方式灵活开展教学教法培训,赛培结合,相得益彰。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在大赛中脱颖而出,省校两级教学比赛捷报频传。2020年,童妍获省第五届青年教师大赛总决赛一等奖,创学校参加该项赛事以来的最好成绩;2021年,熊小平获省首届美育教师大赛一等奖,石萍、孙良睿等分获二、三等奖,获奖等次和人数居全省高校前列;费振涛、范辉、陈宇平指导的学生连续三年获省技能大赛一、二等奖;杨雄辉获省美育案例一等奖;罗子婷、李祥震、何倩琪、鲁文娟、金泳萱、刘智明等教师在国家级、省级专业比赛中屡获佳绩。
2019年初,学院创办“博士大讲堂”,每位博士教师每学年至少为学生开展一次学术讲座,此后发展为“桂山大讲堂”,面向全院教师征集讲座选题,大家积极参与。该项目既开阔了学生视野,也达到了锻炼队伍的目的。
3年来,学院先后选派了20多位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内外高校访学,每年有40%以上的教师参加高水平的进修、学习和交流。学院聘请长江青年学者张伟、段吉方,珠江学者苏新国、龚盛昭,国家级教学名师朱方来、渠川钰等一批省内知名学者通过讲座、辅导、评审等形式参与到人才培养工作中。学院还鼓励和支持教师在职提升学历,先后有3人考取国内高校博士,11人攻读境外高校博士,2位青年教师晋升高级职称,“双师型”教师比例提高到90%以上;获2021年学校教育教学成果一、二、三等奖各一项,成果涉及的工作绝大部分是在学院成立后完成的。金一强、张红、刘春霞、罗子婷、杨雄辉、张茂伟、叶芳、严粤锋、刘晓亮、杨迪、叶繁等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形成群体效益,人才梯队建设初见成效。
以教研科研为引擎,促进高质量内涵建设
科研与教研的水平是检验专业建设质量的重要指标,也是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驱动器。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,学院要求每位教师至少承担一项校级的科研、教研或教改项目,将此作为教师访学、评优的重要参考。学院成立了教学和学术指导委员会,集思广益,全面指导学院的教学和学术工作。
学院教师以往的教科研水平参差不齐,只有通过团队的运行,以强扶弱,才能带动整个队伍的发展。学院先后建成省级创新团队、省级专业团队、省级文化传承基地及校级名师工作室、科研团队,以及2个科研中心、校级专业群等教科研平台,根据专业类别,吸纳教师分别进入不同团队,在负责人的指导和协调下,分工合作,共同发展进步,取得了喜人的成果。共计有3项国家级成果:国家社科基金项目、国家出版基金项目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;6项省部级成果:1项省创新团队项目、1项教育部产教融合项目和4项省社科项目;省产教融合基地、省教育规划等各类省厅级项目28项。其中,3项国家级项目和省本科院校创新团队项目为学校第一次获得。同时,部分骨干教师在人民出版社、社科文献出版社、凤凰出版社、复旦大学出版社、中山大学出版社等国家重点社出版学术专著、译著12部;在重点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。这些成果不仅壮大了学院的实力,也为学校的“冲补强”和“创新强校”工作增添了标志性成果。
学院所属的科研机构“文化力研究中心”连续四年举办高水平学术研讨会,汇集省内外专家,聚焦文化热点,开展学术交流,扩大了学校和学院的影响力。中心主办的《文化力研究》辑刊,是社科文献出版社在我省批准的3家辑刊之一,已连续出版4辑,成为学院的重要学术平台。
经过全院教职工的努力,学院整体的面貌已经悄然改变,专业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,专任教师的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升,形成了专业与团队之间的良性互动,相辅相成,逐步探索出适应开放大学发展需要的学科建设新路径。

教学能力大赛选手合影

赴韶关学院开展学术交流